top of page
  • The Editor

為何北歐人家裡大多沒雜物?比起 "物品" 他們更在乎 "這件事"

對許多北歐人來說,首先要維護的就是 "簡約的空間";而對許多家裡凌亂擁擠的人來說,重要的則是 "維護物品"。今天開始學習拋下 "以後會用到" 的觀念,因為有些東西留著,代價更高。




"請問北歐人家裡的雜物都收去哪兒了?" 說真的,起初覺得,北歐人幾乎不為收納所苦,應該是因為大家都有 "儲藏室" 吧!後來發現,事實並非如此。就算都在北歐,住同棟公寓、有相同的格局和一樣大的儲藏室,很多移民來北歐的亞洲朋友,還是把家裡弄得很有 "家鄉味"。


家鄉味沒什麼不好,但這裡指的不但是儲藏室全滿,還有屋子裡也塞得都是東西的壅塞感。從櫃子上、檯面上,到流理台上,視線所及之處,全是雜物和生活用品。


去亞洲朋友家裡拜訪時,連他們自己都會很不好意思地說:"實在太多東西了⋯⋯儲藏室裡面都不知道塞了些什麼,而且每年說要整理也都沒有整理。" 原來就算有了儲藏室,想法不一樣,還是會有收納的困擾啊!


"維護空間" 與 "維護物品" 的差異


對許多北歐人來說,首先要維護的就是 "簡約的空間" ;而對許多家裡凌亂擁擠的人來說,重要的則是 "維護物品"。


多數北歐人的思維:眼睛最先看到的是 "空間"。

"簡約的空間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,不可能去犧牲它。"

"因為我在乎的是乾淨開闊的空間,所以放不下的雜物與家具,就要想辦法賣掉或捐贈出去。我不可能為此再去多買一個櫃子來裝它們,或開始堆疊在檯面上。"


有收納與斷捨離困擾的思維:眼睛最先看到的是 "物品"

"因為我有一堆生活備品和雜物,所以收納櫃一定要做滿,才能把所有東西都塞進去。"

"櫃子已經裝滿了⋯⋯只要買個箱子放到櫃頂,又可以再多裝一些東西了。"


大家可能也有過以下經驗:登機前秤行李如果快要超重了,首先看到的一定都是要帶上機的 "東西"。此時,你可能會身穿三件外套、手裡大包小包、塞好塞滿,最後狼狽臃腫地上飛機。因為我們眼睛看到的都是無法割捨的東西。


但如果在婚禮或重要場合,最重要的卻是你 "看起來的樣子"。你一定有自己認為最自信、最好看的穿搭方式,幾乎沒有什麼可以讓你犧牲或替代,就好像你不可能因為覺得每條項鍊都很別緻,乾脆五條全戴上。


家裡的模樣也同樣重要。試著把它想得跟自己 "在重要場合時想要呈現的美好狀態" 一樣,沒有什麼可以為此犧牲。


當你把 "空間簡約的模樣" 擺第一,"物品" 就不會再是你心心念念、緊抓不放的東西了。

這也是為什麼收納與斷捨離,從來不在北歐人關心的議題之內,也鮮少人在討論 "告別雜物"。因為對他們來說,真的沒有什麼祕訣:收得進的東西,就叫做收納;收不進,則想辦法捐贈、賣掉,或另租儲藏室來放,也不願成堆的雜物破壞了簡約生活的美好──於是,收納與告別雜物,就是北歐人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。


拋下 "先收著,以後會用到" 的念頭,有些東西留著,反而代價更高


惜物是美德,但有時也是雜物開始堆積的根源。往往我們不願捨棄物品,不外乎是覺得 "處理很麻煩",或是 "先收著,以後可能會用到,畢竟再買還要花錢"。


收得進現有空間當然沒問題,但收不進,反而讓它破壞家裡的美觀,就有點得不償失了。備品多,聽起來很方便,事實上卻是 "每天都在花錢"。


假設有一天,你參加活動抽到了一台家裡用不到的電風扇,裝在一個150公分高的紙箱中。你捨不得送人,但又不賣掉,於是先把它堆在客廳牆角。你心想,"先放著,將來家裡電扇壞掉了,就可以派上用場"。


但若我每天來問你:"今天願不願意花一塊錢,讓礙眼的電扇消失在你視線中?" 你可能想都不想就會點頭答應。如此一來,這個堆在牆角五年之後終於派上用場的電扇,其實已經花了你1825元的儲物費(365元×5年)。


你花了大把積蓄買了新家,卻把家裡變成倉庫一樣來儲物,是否反而有些因小失大呢?更別提雜物帶給你心情上的影響了,那是金錢難以估量的。


有些東西,留著反而代價更高。堆積如山的倉儲交給店家專門服務,讓我們把家裡留給生活吧!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