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The Editor

"不適合婚姻:不如與好友相伴老去" :兩個40歲女子"非關愛情"的同居生活

對許多人來說,"成家"指的是一男一女共組家庭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觀念改變,人們才體悟那樣的公式再也不適用於多元的社會。要是一直找不到心靈相通、適合結婚的人怎麼辦?難道要降低標準,隨便找個人成家嗎?



我們只能和有婚姻關係的人同居嗎?兩個很要好的朋友,可不可以彼此陪伴、優雅老去? 家的定義到底是什麼?是血緣姻親的基本單位,還是互相關心、不離不棄的人皆可成家?


韓國兩個女子金荷娜和黃善宇,各自獨居時間都超過十年,她們喜歡一人生活,卻也承認獨居有許多的寂寞與不便。兩人在邁入40大關後,因緣際會下決定進入非關愛情的同居生活,兩個女人,四隻貓,加上一群鄰居摯友,組成了一個溫馨又舒適的大家庭,成為彼此最可靠最有愛的人生伴侶。


金荷娜19歲搬到首爾,體驗過各種居住型態,現在專職寫作與Podcast經營,而黃善宇生於釜山廣安里,18歲離開大海,在首爾一直是獨居,光在麻浦區就遷徙過許多次,她曾任職時尚雜誌《W Korea》,雜誌編輯經歷長達20年,現為企劃與策展人。


兩個女子為何會在40歲後,決定攜手走入一段非關愛情、非關婚姻的同居關係呢?

"一個人住很適合我。"金荷娜說。

我認為這句話要體驗個十年,才有資格說。就我而言,起初我覺得一個人住超棒,雖然有時也會和朋友一起住,但個性和生活習慣很不合,又共用不怎麼寬敞的空間,導致雙方壓力都很大。我也曾認為,在完全屬於我的空間裡,小至一張腳踏墊到晾衣服,甚至擺書的方式,都能按照我的想法做,才符合我的個性。直到過了十幾年這種生活後,我似乎又開始累積起別的壓力。


那是在釜山爸媽家過夜的某天早上。爸媽一大早就在準備早餐,瓦斯爐上不知道在煮什麼,發出咕嘟咕嘟的沸騰聲。我很自然地被擱放碗盤時互相碰撞的聲音吵醒,聞到了米飯和湯的香味。我在聲響與香氣之中躺臥著,覺得好溫暖、好溫暖,莫名有點想流淚。


這些之所以會讓我覺得那麼溫暖,也意味著我獨自在靜謐早晨起床時的溫度並非如此。自從那個早晨之後,我開始留意自己一個人住時必須耗費的能量,尤其到了晚上,我會不自覺地花很多力氣在胡思亂想與不安感上頭。可能就是在那個時間點,那種疲勞感超越了獨自生活的輕盈與享受。


但結婚似乎不是答案。為了逃避獨處的疲累就跳進婚姻制度、婆家生活和父權制之中,無疑是自投羅網的愚蠢行為。假如真有魅力爆棚、足以把我變成愛情傻子的男人突然出現,也許就很難說,但這也不是我想要的,於是我很自然地開始摸索其他的生活方式。


我曾經試探過朋友要不要一起住,也曾打聽過share house,後來碰到情況和我相似的朋友,最後一起住了。我們都是釜山人,一個人在外頭住了很多年,終於開始思考獨居與結婚以外的生活方式,對方也和我一樣,養了兩隻貓。


我們在銀行的協助下,買了一間寬敞的房子,這比兩人個別去找房子更加有利。一個人頂多只找到一間廚房、洗手間和玄關全部擠在一起的十幾坪套房,但兩人共用一應俱全的三十坪公寓,不僅更寬敞也更舒適。連四隻貓也可以在前所未有的大空間裡跳來跳去。最關鍵的是,這間房子有浴缸。我對於適合獨居的小套房也沒有太大不滿,唯一遺憾就是沒有浴缸。


如今我和同居人一起住了兩年多,滿意度可說是最高等級。同居人會負責做料理、洗衣服還有弄亂家裡,而我負責洗碗、打掃、整理洗好的衣物,家事分配到了絕妙平衡。晚上躺在床上、準備睡覺時,只要想到家裡還有另一個人在,緊張感就會緩和下來。聽到彼此的動靜,自然而然地從睡夢中醒來,每天在家中打招呼 "昨晚有睡好嗎?","快點來","我出門了"為日常生活賦予了活力。


一個人住時,必須花很多功夫去維持情緒溫度,但因為兩人一起住,很自然地就能達到,我很喜歡。當然,我還可以盡情地泡在浴缸裡,維持身體上的溫度。


還有最棒的一點,就是我們依然單身。每逢佳節,我們會各自回父母家,問候自己的父母。兩邊的父母都對我們一起住這件事非常滿意,又或者該說是內心感到放心、踏實。


同居人的母親精通料理,總會準備我喜歡的小菜寄上來。我既不用親自登門拜訪,或規劃什麼盡孝道的旅行,只要一句:"好好吃!"就夠了,單身的輕盈感和同居的優點就這樣同時並存。當然,我們算是各方面都很契合的幸運案例。假如當初我們認為在獨自生活與結婚之外無別選擇,就不可能會有現在的快樂同居生活,想想看,那有多可惜啊!


據說韓國的一人家庭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七。一人戶就好比原子,自己可以生活得很快樂,但如果超過某個臨界點,也可能和其他原子結合,最後形成分子。分子可以由兩個原子結合,也可以是三個、四個,甚至是十二個。


結合可以很緊密,也可以很寬鬆。名為女人和男人的兩個原子緊密結合,裁示家庭根基的時代已逐漸遠去,往後將會有無數種形式的 "分子家庭" 誕生。好比說,我們家的分子式應該可以寫成W2C4 ---兩個女人,四隻貓。


金荷娜與黃善宇雖然是兩個非常不同的人,但她們卻有幾點很相似:不屈就於人生 "應該如何" 的公式、不順從地接受不適合自己的社會制度、她們照顧自己也關愛他人,內心源源不絕的愛,是建立一個穩定的 "家" 的基石。


兩人的同居故事,不僅為我們示範了一夫一妻相守到死以外,其他各種千變萬化的可能,我們也在閱讀她們的日常生活中,獲得了不可言喻的撫慰與溫暖。



bottom of page